综述
  • 2023年中国心血管领域主要临床研究回顾

    作者: 刘耀琨、郑博、霍勇
    内容简介: 2023年,多项我国原创的临床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权威国际期刊,收获了全球医学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本文将对2023年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原创性心血管领域临床研究进行分类盘点,聚焦于高血压管理、冠心病诊疗、房颤控制、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新疗法等领域,通过综述回顾,对了解我国心血管领域最新前沿研究进展以及指导未来临床与科研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10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73
    浏览量: 540次
  • 智能可穿戴设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监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作者: 王佐广、刘雅、刘洁琳、周家蓬、房芳、温绍君
    内容简介: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致死、致残率也不断地上升。虽然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撑,但是心血管疾病仍然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如何在疾病前进行预警、疾病时进行监测和疾病出现后进行监控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突破口。本文从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监测的技术指标入手,首先系统阐述了可穿戴设备的进展情况,并基于其在CVD相关参数检测方面的优势,阐述可穿戴设备在CVD方面的应用价值;其次,以临床常见的和危重的 CVD,如心源性猝死等为例,探讨可穿戴设备的临床应用价值;最后,对可穿戴设备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展望可穿戴设备未来在CVD的预防、监测和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10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75
    浏览量: 416次
  • 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作者: 张鲁辰、贾硕、李月平、周玉杰、史冬梅
    内容简介: 高血压流行趋势日益严重,是导致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10 mmHg,可使心血管疾病的相对风险降低17%,总死亡率降低13%。高血压以往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药物治疗存在依从性差、药物不良反应大等问题,而去肾交感神经术(RDN)的出现,有望解决药物治疗局限性。在最新的国内外高血压治疗指南和共识中,RDN作为一种安全性高、效果确切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推荐。RDN治疗与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一起成为高血压治疗的“三驾马车”。此外,越来越多的临床前试验结果显示RDN可显著降低左心室质量指数、改善舒张功能、显著降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并改善呼吸参数、改善血糖水平和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RDN的中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已被证实,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对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均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本文系统回顾了RDN的发展历程、手术方法、适用人群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等多个方面,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9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72
    浏览量: 753次
  • 人工智能技术在胎儿超声心动图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 庞程程、徐小维、潘微、张智伟
    内容简介: 胎儿超声心动图是目前产前诊断先心病最重要手段之一,但受到胎儿和母体因素、超声医师技术水平和仪器分辨率等影响,获取高质量的胎儿超声心动图仍面临很大挑战,导致胎儿心脏异常检出率存在地域差异。近十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算法的发展和硬件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图像识别处理中取得了飞速发展,并逐步应用于临床。但在产科超声尤其是胎儿超声心动图领域,人工智能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胎儿超声心动图中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图像获取和切面识别、图像质量控制和优化、解剖结构分割、参数自动测量、胎儿心脏病的筛查和诊断、结局预测等,近年来相关研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在先心病筛查及改善预后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是,受到胎儿超声心动图图像数据缺乏、图像特殊性、各种法律法规和伦理等问题的限制,人工智能技术仍未应用于临床,无法成为胎儿心脏病筛查及诊断的常规工具,未来需通过建立公共数据库、提高计算机能力和算法、加强医工合作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胎儿超声心动图领域的发展,使人工智能技术早日应用于临床,成为胎儿心脏病筛查及诊断的常规工具。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8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69
    浏览量: 441次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脑保护装置的作用: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

    作者: 李侨、冯沅
    内容简介: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的成熟技术,但围术期的脑血管事件仍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围术期脑栓塞的需求促进了术中脑保护装置的研发应用,本文结合近年来高质量的研究证据,对脑保护装置在TAVR中的脑保护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一综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7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68
    浏览量: 647次
  • 脂蛋白(a)能否成为降脂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 谢坤、李勇
    内容简介: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认为是血脂管理和治疗的首要靶标,广泛的临床研究证明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降低各类心血管事件风险。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即使患者将LDL-C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心血管事件依然存在较高的残余风险。其中,高水平的Lp(a)可能是最主要的残余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Lp(a)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Lp(a)在合成和代谢方面与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常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对Lp(a)的影响并不一致。PCSK9抑制剂、脂质分离术、新型核酸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均能显著降低Lp(a)水平,特别是核酸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脂蛋白(a)作为降脂治疗新靶点的临床研究证据,并对降低脂蛋白(a)的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进行系统阐述与梳理,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提供更多选择。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6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65
    浏览量: 1300次
  • 1234567891011 共 63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