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后复发机制与再消融策略进展

    作者: 张澎湃、李毅刚
    内容简介: 作为应对持续攀升的心房颤动(房颤)发病率的关键手段,导管消融能有效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减少房颤发作、改善症状、降低住院率并改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其临床价值日益凸显。然而,即使在经验丰富的中心,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率仍高达20%~50%。随着复发患者数量增多,再次消融已成为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选择。对于消融术后复发患者,尤其是多次消融后仍复发的复杂难治性病例,如何科学决策再次消融、选择最优消融策略以及评估新技术的应用价值,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筛选能从再次消融中获益的患者;如何确保持久性的肺静脉隔离;以及如何选择更优的补充消融策略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问题的解答亟需更多随机对照研究提供高质量证据。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针对房颤消融复发患者的再次消融策略,涵盖不同解剖靶点及消融方式的循证医学依据,探讨了面临的临床挑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5年06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5.1000188
    浏览量: 336次
  • 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的筛查

    作者: 何旭瑜、黄梓铃、王怡馨、黎励文
    内容简介: 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是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正式提出的新概念,旨在整合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和代谢异常之间的复杂关联。深入理解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和代谢综合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制定跨学科综合防治策略,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从CKM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筛查、风险评估模型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于CKM综合征,早期筛查是防治的关键,需结合代谢指标、心血管指标及肾脏功能进行多维度筛查,并纳入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同时,需根据CKM综合征的分期制订个性化管理策略,以代谢调控为核心,同时兼顾心肾保护。未来,随着中国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完善筛查体系、推动风险模型本土化及AI工具落地,将成为突破CKM综合征管理瓶颈的关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5年04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5.1000187
    浏览量: 923次
  • 心磁图在缺血性心脏病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 孔祥忍、孙津津、张海涛
    内容简介: 心磁图是一种记录心脏生物电磁场的方法,具有无创、灵敏度高和高时空特异性等特点。自1963年测得第一份心磁图起,心磁图仪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心磁图作为一种快捷、无创且非侵入性的检测手段,不仅有潜力改善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路径,还能帮助早期识别疾病并预测预后,从而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当下,随着大量心磁图数据库的逐步构建完善,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心磁图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版图正持续扩张。通过优化检测流程,构建并完善人工智能自动化数据分析模型,有效减少人力投入,削弱主观因素干扰,心磁图有望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评估、预测以及辅助临床决策制定等关键环节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对心磁图在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以及其他与心肌缺血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归纳总结,为各位同仁提供参考。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5年02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5.1000182
    浏览量: 901次
  • 2023年中国心血管领域主要临床研究回顾

    作者: 刘耀琨、郑博、霍勇
    内容简介: 2023年,多项我国原创的临床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权威国际期刊,收获了全球医学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本文将对2023年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原创性心血管领域临床研究进行分类盘点,聚焦于高血压管理、冠心病诊疗、房颤控制、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新疗法等领域,通过综述回顾,对了解我国心血管领域最新前沿研究进展以及指导未来临床与科研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10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73
    浏览量: 1035次
  • 智能可穿戴设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监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作者: 王佐广、刘雅、刘洁琳、周家蓬、房芳、温绍君
    内容简介: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致死、致残率也不断地上升。虽然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撑,但是心血管疾病仍然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如何在疾病前进行预警、疾病时进行监测和疾病出现后进行监控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突破口。本文从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监测的技术指标入手,首先系统阐述了可穿戴设备的进展情况,并基于其在CVD相关参数检测方面的优势,阐述可穿戴设备在CVD方面的应用价值;其次,以临床常见的和危重的 CVD,如心源性猝死等为例,探讨可穿戴设备的临床应用价值;最后,对可穿戴设备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展望可穿戴设备未来在CVD的预防、监测和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10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75
    浏览量: 1046次
  • 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作者: 张鲁辰、贾硕、李月平、周玉杰、史冬梅
    内容简介: 高血压流行趋势日益严重,是导致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10 mmHg,可使心血管疾病的相对风险降低17%,总死亡率降低13%。高血压以往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药物治疗存在依从性差、药物不良反应大等问题,而去肾交感神经术(RDN)的出现,有望解决药物治疗局限性。在最新的国内外高血压治疗指南和共识中,RDN作为一种安全性高、效果确切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推荐。RDN治疗与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一起成为高血压治疗的“三驾马车”。此外,越来越多的临床前试验结果显示RDN可显著降低左心室质量指数、改善舒张功能、显著降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并改善呼吸参数、改善血糖水平和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RDN的中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已被证实,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对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均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本文系统回顾了RDN的发展历程、手术方法、适用人群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等多个方面,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9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72
    浏览量: 1045次
  • 1234567891011 共 66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