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作者: 张鲁辰、贾硕、李月平、周玉杰、史冬梅
    内容简介: 高血压流行趋势日益严重,是导致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10 mmHg,可使心血管疾病的相对风险降低17%,总死亡率降低13%。高血压以往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药物治疗存在依从性差、药物不良反应大等问题,而去肾交感神经术(RDN)的出现,有望解决药物治疗局限性。在最新的国内外高血压治疗指南和共识中,RDN作为一种安全性高、效果确切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推荐。RDN治疗与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一起成为高血压治疗的“三驾马车”。此外,越来越多的临床前试验结果显示RDN可显著降低左心室质量指数、改善舒张功能、显著降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并改善呼吸参数、改善血糖水平和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RDN的中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已被证实,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对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均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本文系统回顾了RDN的发展历程、手术方法、适用人群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等多个方面,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9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72
    浏览量: 267次
  • 人工智能技术在胎儿超声心动图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 庞程程、徐小维、潘微、张智伟
    内容简介: 胎儿超声心动图是目前产前诊断先心病最重要手段之一,但受到胎儿和母体因素、超声医师技术水平和仪器分辨率等影响,获取高质量的胎儿超声心动图仍面临很大挑战,导致胎儿心脏异常检出率存在地域差异。近十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算法的发展和硬件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图像识别处理中取得了飞速发展,并逐步应用于临床。但在产科超声尤其是胎儿超声心动图领域,人工智能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胎儿超声心动图中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图像获取和切面识别、图像质量控制和优化、解剖结构分割、参数自动测量、胎儿心脏病的筛查和诊断、结局预测等,近年来相关研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在先心病筛查及改善预后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是,受到胎儿超声心动图图像数据缺乏、图像特殊性、各种法律法规和伦理等问题的限制,人工智能技术仍未应用于临床,无法成为胎儿心脏病筛查及诊断的常规工具,未来需通过建立公共数据库、提高计算机能力和算法、加强医工合作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胎儿超声心动图领域的发展,使人工智能技术早日应用于临床,成为胎儿心脏病筛查及诊断的常规工具。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8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69
    浏览量: 255次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脑保护装置的作用: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

    作者: 李侨、冯沅
    内容简介: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的成熟技术,但围术期的脑血管事件仍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围术期脑栓塞的需求促进了术中脑保护装置的研发应用,本文结合近年来高质量的研究证据,对脑保护装置在TAVR中的脑保护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一综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7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68
    浏览量: 471次
  • 脂蛋白(a)能否成为降脂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 谢坤、李勇
    内容简介: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认为是血脂管理和治疗的首要靶标,广泛的临床研究证明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降低各类心血管事件风险。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即使患者将LDL-C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心血管事件依然存在较高的残余风险。其中,高水平的Lp(a)可能是最主要的残余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Lp(a)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Lp(a)在合成和代谢方面与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常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对Lp(a)的影响并不一致。PCSK9抑制剂、脂质分离术、新型核酸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均能显著降低Lp(a)水平,特别是核酸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脂蛋白(a)作为降脂治疗新靶点的临床研究证据,并对降低脂蛋白(a)的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进行系统阐述与梳理,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提供更多选择。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6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65
    浏览量: 1024次
  • 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的影像学应用

    作者: 孙文博、沈雳
    内容简介: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涌现出许多创新产品。在心脏介入领域,生物可吸收支架展现出卓越疗效,充分体现了冠脉“介入无植入”的先进理念。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疗目的是改善支架植入的远期效果,这就需要对可吸收支架植入后进行定期评估和随访,而影像技术作为心脏病学科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在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后的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影像学方法涉及范围广泛:从无创到有创、从声学到光学,从形态学到功能学。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多模态影像融合、分子影像、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又为生物可吸收支架提供了多维度、多模态评估方法。 本文对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后影像学应用的既有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了总结,分析讨论了各种影像学及其衍生的功能学技术在这方面应用的优势和不足,并对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6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64
    浏览量: 482次
  • 2022年中国心血管领域主要基础研究回顾

    作者: 王怡玫、宋子豪、张岩
    内容简介: 近30年来,我国的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进步幅度举世瞩目,多项心血管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或接近领先水平,诸多国内心血管基础研究也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过去4年,本刊连续邀请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张岩教授团队对上一年我国心血管基础研究领域的优秀工作进行总结,今年该系列文章《2022年中国心血管领域主要基础研究回顾》也如期而至,在传承的基础上,本文还梳理了中国心血管领域基础研究近年来国际合作情况和学科交叉情况,并着眼于心血管领域基础研究学科发展现状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提出了展望。 本文筛选了发表在较高水平期刊且通讯作者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42篇基础研究论文,从心脏保护、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心脏发育再生与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方法学等方面分别对2022年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类阐述。可以看到,2022年的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大都瞄准临床未被解决的疾病,对其机制和防治进行探索,而且大都对相关分子机制的病理生理机制,如心肌细胞死亡与肥厚、血管损伤与修复、血小板凝集等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和阐述。希望这些优秀研究能给相关工作者们带来一些提示,即未来的研究应基于我国丰富的临床资源,同时充分认识到我国国民疾病谱及其机制与防治的独特性,从临床中提炼问题,利用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对其解析,同时引导和指导科研工作者的临床转化工作,这将为提升我国人民健康水平、降低疾病负担做出巨大贡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3年12月
    浏览量: 1162次
  • 1234567891011 共 61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