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 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和管理,助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作者: 钱菊英、霍勇
    内容简介: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相关的冠心病、卒中和周围动脉疾病等,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仍在不断升高,ASCVD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升高的趋势仍在持续。 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检出、观察斑块的演变和在体识别易损斑块提供了技术支撑,使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成为可能,同时促进危险分层的细化,从而指导或优化针对斑块管理的预防或治疗策略。基于这样的背景,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并由该共识的通信作者钱菊英和霍勇教授撰写了本述评,对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筛查的影像学技术和斑块管理方法作出评述,并阐述了该共识制定的意义,即聚焦于不同风险人群斑块筛查方法的推荐和针对斑块的临床管理,有非常实用的临床参考价值。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2年09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2.1000126
    浏览量: 3162次
  • 心血管相关疾病抗栓治疗风险与评估

    作者: 刘耀新、刘远辉、谭宁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高发且发病率逐年增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位因素。抗栓治疗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防治手段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冠心病、房颤、静脉血栓栓塞症及心脏瓣膜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抗栓治疗也会增加出血风险,掣肘着临床医生的决策。正确权衡抗栓治疗的利与弊,规范抗栓治疗,是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的关键点。 本文结合本刊近期发表的《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及低反应性人群诊疗专家共识》和《口服抗栓药物相关消化道损伤防治专家共识》,对伴或不伴合并症的冠心病和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的风险和评估方法进行阐述。对于需要抗栓治疗的患者,应充分评估患者抗栓治疗的风险,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合理运用缺血和出血风险的评估工具,针对患者情况因人施治,在获益超过风险的前提下使用抗栓药物,降低抗栓治疗带来的风险。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年09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1.1000084
    浏览量: 3769次
  •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十年:“三全模式”从理念到实践

    作者: 霍勇
    内容简介: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是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优化救治流程、构建协同救治体系并建立健全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是改善医疗服务和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键。 中国胸痛中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已成为提高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和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阐述了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历史、建设成效、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及未来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战略转移等方面。 目前,我国胸痛中心救治网络已初步形成,胸痛中心建设已经从“建设为主体”向“发展为主体”转变,从优化院前、院内救治流程向疾病全过程干预转变,从单家医院向区域模式转变,正步入“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三全模式” 的新时代。我们相信,胸痛中心的“三全模式”必将进一步推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整体水平,有助于心血管事件拐点的早日到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0年10月 DOI:10.3760/cma.j.issn.2096-1588.2020.1000055
    浏览量: 4203次
  •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一种新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穿刺入径

    作者: 杨丽霞、王建龙、刘睿方、张英、张薇、周玉杰
    内容简介: 随着PCI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桡动脉入径介入治疗的方法已被临床广泛接受。采用远端桡动脉入路,可使患者术中更舒适,术后止血压迫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减少,弥补了常规桡动脉入路一些不足,也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新的尝试。远端桡动脉入径对需要进行左侧桡动脉穿刺的优势更大,且患者与术者舒适度更高。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近期报道了一篇关于合谷穴解剖位置远端桡动脉入径在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合谷穴解剖位置远端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可行且安全的,患者舒适度更高,术后止血时间更短,穿刺部位无明显并发症出现,充分显示出了远端桡动脉入路的优势。 我们相信,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器材的推陈出新,经远端桡动脉穿刺行PCI技术会日臻成熟。希望未来有更多经远端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探索其更好的应用前景,推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科学化、精准化的发展。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0年08月 DOI:10.3760/cma.j.issn.2096-1588.2020.1000047
    浏览量: 4020次
  • 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心房颤动卒中:实践中成长,探索中成熟

    作者: 何奔、郝子雍
    内容简介: 本文基于刚刚发表的上海第十医院李双等的有关左心耳封堵术一篇回顾性研究。作为目前国内较大规模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该研究连续纳入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9年3月间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的房颤患者共计550 例, 观察其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从手术指征、封堵器的种类和选择、麻醉方式的选择、术后的抗栓方案以及器械相关血栓、房颤一站式手术、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卒中的有效性6个方面进行点评和分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19年12月 DOI:10.3760/cma..issn.2096-588.2019.1000032
    浏览量: 3714次
  • 世界舞台的中国"心"音:中国心血管近期重要临床研究及影响

    作者: 黄岚
    内容简介: 在心血管病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从Framingham心脏研究到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确立,从胆固醇学说的提出到他汀类药物的发现,从Forssmann医生将导管插入自己右心房到介入心脏病学的蓬勃发展,这些重大创新成果无一不在人类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起朵朵浪花,极大地推动了心血管病学的发展。而在既往这些极具影响力的成果中,中国“心”音甚微。在现代中国心血管人的不懈努力下,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及民间组织对心血管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诊疗的精准化,期望疾病从缓解到治愈,期望更好的带病生活质量。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近年来,一大批突破性的中国心血管临床研究成果持续涌现,唱响了中国心血管事业,世界舞台的中国“心”音渐强。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18年12月 DOI:10.3760/cma.j.issn.2096‑1588.2018.1000002
    浏览量: 4036次
  • 共 6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