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2019年高血压领域的热点与回眸

    作者: 孙宁玲
    内容简介: 高血压的防控和治疗理念随时间的进程在发展。2019年新出台的高血压的共识和指南推动血压检测、评估和诊断的规范,包括:《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动态血压监测亚洲专家组共识》、《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诊治专家共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等。 2019年血压管理更关注心脏代谢以及心血管终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属于ASCVD高危/极高危人群,其治疗除降糖外,还应考虑降压、心血管获益等;新型降糖药物即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 (SGLT2)抑制剂具有降糖作用,同时还具有降低血压、以及心肾的长期获益。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已获得了极好的心血管终点的降低,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高血压患者中可稳定降压且在女性患者中亦获得更好的效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0年11月 DOI:10.3760/cma.j.issn.2096-1588.2020.1000064
    浏览量: 2251次
  • 2019 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功能学评价主要临床研究回顾

    作者: 周韵、郑博、李建平
    内容简介: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发表的许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实,及时高效的血运重建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减轻医疗经济负担。随着对冠心病研究的深入,血运重建的标准逐渐从过去单纯的影像学结构评估转向对冠状动脉血流功能学评估,以实现精准定位造成心肌缺血的病变血管的目标。 本文从基于导丝需要充血扩张药物的功能学评价、基于导丝但无需充血扩张药物的功能评价、基于影像学(如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CT)的功能评价3部分进行归纳总结,涉及功能学评价的新指标、数据库大样本回顾分析、基于影像的无创功能评价新研究等内容。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0年11月 DOI:10.3760/cma.j.issn.2096-1588.2020.1000065
    浏览量: 1885次
  •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作者: 王微、曾春雨
    内容简介: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优化治疗非常重要。生物标志物是诊断心力衰竭和评估其预后的常用工具。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过程和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步加深,多种生物学指标的改变对心力衰竭诊断和预后的价值不断被发现。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临床指南、专家共识以及相关临床研究,对目前已应用于临床和新型的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归纳总结,重点评述多种心力衰竭标志物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以及未来在心力衰竭诊断、风险评估、指导治疗、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0年11月 DOI:10.3760/cma.j.issn.2096-1588.2020.1000062
    浏览量: 2199次
  • 2019 年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 种甲、杨杰孚
    内容简介: 心力衰竭始终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心力衰竭器械治疗领域涌现出许多新技术。在心脏再同步治疗领域,左室多位点起搏有望改善反应率,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较双心室起搏操作更简单且花费更低,有一定发展前景。新一代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较上一代产品装置血栓发生率更低而安全性更好。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治疗方面,两项随机对照研究MITRA-FR 和COAPT结论不同,提示选择潜在获益患者的重要性。基于在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改善的证据,美国FDA于2019年批准了心脏收缩调节器和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疗法的临床使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0年11月 DOI:10.3760/cma.j.issn.2096-1588.2020.1000063
    浏览量: 1804次
  • 2019 年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研究进展

    作者: 赵庆豪、宋光远、吴永健
    内容简介: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一种微创介入导管技术,相较于传统外科瓣膜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本文回顾了2019年,TAVR领域在临床适应证、器械选择、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和术后药物管理等方面均有重磅研究发布,这些研究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TAVR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了TAVR领域的理念革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0年10月 DOI:10.3760/cma.j.issn.2096-1588.2020.1000060
    浏览量: 2609次
  • 2019年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相关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作者: 程仕彤、田聪阳、王绿娅
    内容简介: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患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高危人群,其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以及管理是预防的重要基础,尽管针对FH患者已经建立了多个基于临床常见指标或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得出的基因变异数据的临床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体系,但尚不能完整地解释和预测FH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仍有残余风险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文对新近报道的FH相关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体系和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综述。本文首先对FH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Lp(a)升高、携带基因突变、以及其他风险因素(如:跟腱增厚、PCSK9水平增高),这些风险因素对FH患者ASCVD的发生发展以及风险评估都至关重要,但这些风险因素的可靠性及在FH相关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中的重要程度和应用价值还需要未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扩大样本量的验证,经验证的指标如何与现有风险评估体系相结合来进一步提高现有体系的预测准确度也还需要大量研究和验证。同时本文主要介绍了新近报道的4个FH相关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体系:蒙特利尔FH-评分体系(Montreal-FH-SCORE,MFHS)、西班牙FH队列研究风险预测公式(Spanish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aemia Cohort Study-risk equation,SAFEHEART-RE)、加泰罗尼亚初级保健系统临床记录数据库-FHP预测模型(Catalan primary care system's clinical records database-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phenotype,SIDIAP-FHP)、多基因风险评分(Genome-wide Polygenic Scores,GPS)。每个体系在其研究队列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准确性,但每个评估体系在应用上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这些体系的建立均基于国外人群的相关数据,其在中国人群中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还需国内临床研究的验证。总之,本文对新近报道的FH相关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体系和相关风险因素进行总结,旨在加强临床对FH相关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了解,更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都将有利于FH患者的精准风险分层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使高风险FH患者尽早被识别并开始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如使用PCSK9抑制剂),这将极大程度的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降低医疗支出,减轻患者负担,提高治疗成本效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0年10月 DOI:10.3760/cma.j.issn.2096-1588.2020.1000061
    浏览量: 2023次
  • 1234567891011 共 61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