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规范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优化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 吴天宇、刘明皓、曾明、贾海波
    内容简介: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光学诊断技术,凭借其卓越的高分辨率,在医学界被誉为“光学活检”。近10年来,OCT技术经历了多次更新和升级,最新一代ILUMIEN OPTIS系统在保证高分辨率、高清成像质量的前提下,将成像速度进一步提高到180帧/s,单次扫描的血管段长度可达75 mm,同时整合了血流储备分数功能,兼具形态学和功能学评估功能,使OCT的应用指征进一步拓展并在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迅速推广。本文旨在规范OCT的临床应用,回答“何时”及“如何”使用OCT这2个核心问题。文章阐述了OCT的现有临床指南及研究证据,OCT的最佳应用时机和方法,以及OC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规范化流程,并结合具体病例,详细阐述了手术操作的关键点和步骤,为术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9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70
    浏览量: 324次
  • 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分叉病变介入诊疗中的操作规范

    作者: 高晓飞、孔祥权、潘涛、葛震、张俊杰
    内容简介: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总量的15%~20%,是日常工作常见的病变,在介入手术过程中,伴随分支慢血流、分支闭塞等风险,术后有较高的分支开口再狭窄、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对于分叉病变介入这类较高难度的手术,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及对技术的优化是确保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对于大部分简单的分叉病变采用必要时分支支架技术是合理的,但对于复杂分叉病变强行采用单支架术式会增加分支丢失的风险,此时需要使用双支架技术。近年来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诸多循证医学证据提示应用腔内影像学工具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可以带来更好的临床预后。在分叉病变处理上IVUS和OCT均能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决策和优化支架置入,而造影常常在分支开口、病变覆盖、导丝位置和支架膨胀等判断方面有不足。IVUS在评估斑块负荷、管腔直径上占优势,且不需要冲洗血管,额外的造影剂量不多。OCT在观察管腔表面、钙化、预扩张效果、支架定位、导丝位置和分支开口比IVUS有更好的影像。随着一系列新研究的公布,腔内影像学在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循证医学地位将更加牢固,也将推动IVUS和OCT在日常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6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63
    浏览量: 982次
  •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正向导丝技术的操作规范

    作者: 陆浩、胡涛
    内容简介: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仍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最具挑战的病变,正向导丝技术是CTO-PCI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技术之一,正向技术既可以直接开通CTO病变,也是逆向技术和ADR技术的重要准备,本文就CTO-PCI的正向导丝技术的操作规范作一总结。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3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59
    浏览量: 2183次
  • 计算冠状动脉生理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 丁代欣、杨峻青、余炜、宋雷、吕滨、涂圣贤
    内容简介: 计算冠状动脉生理学是基于不同模态冠状动脉影像,通过血管重建和流体力学分析,无需使用压力导丝或压力微导管,无需最大化心肌充血,评估冠状动脉功能的方法。本文阐述了计算冠状动脉生理学的计算原理、操作规范、证据支持及临床应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2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58
    浏览量: 1304次
  • 腔内影像学指导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操作规范

    作者: 赵雷、李英豪、刘斌
    内容简介: 药物球囊的发展距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以及制作工艺的改进,药物球囊的适应证越来越广泛。腔内影像学自发展至今起到了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及优化PCI的作用。腔内影像学作为介入术者的“第三只眼”,在药物球囊的治疗中也有很重要的价值。 腔内影像学对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准确识别病变,尤其是支架内再狭窄病变,根据不同类型支架内再狭窄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优化药物涂层球囊前的预处理,病变预处理被认为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前必须执行的步骤,良好的预处理结果能够提高DCB的效果及安全性,而腔内影像学检测出的不佳的预处理结果也为后续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根据腔内影像学结果还能够准确选择药物涂层球囊的长度及释放压力;同时腔内影像学还能够及时发现药物涂层球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远期疗效进行评估。 本文通过4个典型病例的介绍,即前三叉病变、前降支分叉病变、前降支开口病变以及右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结合视频演示操作和专家点评,详述应用腔内影像学指导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时,在介入治疗前如何对病变性质进行评估,并及时选择特殊球囊或旋磨等技术;如何在预处理后再次应用腔内影像学评估预处理效果及判断有无严重夹层的发生;以及药物球囊治疗后需再次应用腔内影像学评估治疗效果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4年01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4.1000156
    浏览量: 916次
  • 腔内影像学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操作规范

    作者: 张茵、宋雷
    内容简介: 冠状动脉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之一,在接受PCI的患者中,有近30%的患者合并有中、重度的钙化。血管内膜的浅层钙化或凸入管腔的钙化结节,不仅增加器械输送难度,造成球囊与支架扩张困难,而且增加远期支架失败的风险。目前,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的影像学手段包括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冠 状 动 脉 造 影(CAG),以及腔内影像学评价技术如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其中腔内影像检查的分辨率高且特异度强,可以对钙化病变进行充分准确的评估,指导术者选择适当的病变准备策略与器械,评价预处理效果并优化最终结果,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并改善患者近、远期的临床预后。作为腔内影像学操作规范系列文章之一,本文结合本领域最新进展与中国专家的临床实践,详细阐述手术操作要点与步骤,并对OCT和IVUS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视频详解,为术者提供参考。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3年10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3.1000152
    浏览量: 1598次
  • 12 共 11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