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心外膜脂肪组织:从解剖生理、临床评估到心血管疾病的干预靶点

    作者: 赵松、张毅
    内容简介: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位于心肌表面和心外膜内脏层之间独特的内脏组织,其独特性包括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独特的信号转录系统。生理状况下,心外膜脂肪组织对心脏起保护作用;而在多种代谢性疾病或缺血的情况下,则会产生炎症因子等,对心脏产生损害。目前,心脏超声、CT和MRI等多种方法都可用于评估心外膜脂肪组织,这使得心外膜脂肪组织评估具备辅助临床诊疗策略的巨大潜能。随着研究发现,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疾病、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关系密切,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也对心外膜脂肪组织有间接的影响,这可能是这些药物使心血管疾病获益的一个潜在原因,也提示心外膜脂肪组织是心血管疾病干预的潜在靶点。本文对心外膜脂肪组织的解剖和生理学特点、临床评估手段以及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并指出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2年05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2.1000111
    浏览量: 2145次
  • 雌激素及其代谢物在肺动脉高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 魏锋、冯华焯、陈旭、王健
    内容简介: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进行性、预后极差的慢性疾病,当前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扩血管药物,但仍难以有效逆转肺动脉和右心的病理改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期寿命和生存质量。因此,深入研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开发新型肺动脉高压治疗药物是当前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世界各地注册机构在各型肺动脉高压的信息显示,该疾病以女性为主。但一些队列研究发现,女性在具有更高患病率的同时预后往往比男性更好,该现象被称为“雌激素悖论”,提示性激素可能在肺动脉高压中起到独特的致病或保护作用。当前研究者已提出多种机制来解释性别与肺动脉高压发病率、生理和预后差异的关系。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雌激素及其代谢物在肺动脉高压领域的研究,深入探讨“雌激素悖论”背后隐藏的潜在治疗机制及发展前景。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2年04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2.1000110
    浏览量: 1639次
  • 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 周伽、赵佳、李春洁
    内容简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中临床进展最快且致死致残率最高的一种严重疾病,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精确评估和有效治疗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随着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目前关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指南均把生物标志物作为评估这类患者的重要指标。 生物标志物的合理应用,可以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更客观的依据,有利于提高诊断评估的准确性,避免漏诊和误诊,在改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能力的同时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缩短医疗机构内停留时间,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生物标志物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诊疗的相关研究,总结和分析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期对未来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诊疗体系构建带来新的思路及方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年12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1.1000100
    浏览量: 2573次
  • 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风险评估及管理

    作者: 胡文兰、兰永昊、陈游洲、韩昊、殷维钧、马旃、刘巍
    内容简介: 全球每年有 4% 的人群行非心脏手术,在≥45岁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中,45%合并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约 25%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非心脏手术术后 30 d 的死亡率为 0.5%~2%,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不良事件,因此,围手术期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新定义、指南及相关研究进展,对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年12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1.1000098
    浏览量: 2572次
  • 冠状动脉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的相关机制

    作者: 王猛、王鹏、张海涛
    内容简介: 冠状动脉心肌桥属于先天解剖变异,早期被认为是良性的解剖变异。但随着医学影像学及冠状动脉介入等检查方法的发展,心肌桥的检出率大幅提高,临床上各种因心肌桥引起的心肌缺血,如心绞痛、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甚至猝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报导也逐渐增加,正在得到大家的关注。 心肌桥发生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不断被提出,但尚未完全阐明,心肌桥所致心肌缺血的功能学评估方式也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心肌桥的病因学特征、心肌桥的分类、检查方法与检出率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着重探讨了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的相关机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年12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1.1000099
    浏览量: 2716次
  • 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研究进展

    作者: 赵健、梁春
    内容简介: 冠状动脉慢血流是指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血管管腔无明显阻塞但造影剂充填延迟和血流减慢的一种现象,可累及单支或多支血管。冠状动脉慢血流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1%~7%,患者多表现为胸痛、胸闷等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症状。由于患者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过去认为冠状动脉慢血流是一种良性病变,但近年来的观察性研究显示,冠状动脉慢血流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甚至会导致心肌梗死、猝死和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因此,临床上冠状动脉慢血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其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等多个方面也有了很多新进展。本文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和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形成的病理机制和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治疗等方面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年12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1.1000095
    浏览量: 3136次
  • 1234567891011 共 65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