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纵览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40年

    作者: 刘嘉慧、郑博、霍勇
    内容简介: 抗血小板治疗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核心基础,在过去的40余年里逐渐发展、更新和完善。诸多大型临床试验为不断优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提供循证支持,但尚未完全阐明冠心病患者的最佳治疗选择,基于我国患者的临床数据也较缺乏。随着对缺血、出血风险认知的不断深入,抗血小板治疗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个体化精准医疗是未来医疗实践的发展方向,在日渐趋于成熟的医疗大数据驱动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综合患者情况识别出不同风险分层的人群,“量体裁衣”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抗血小板治疗选择,以最大程度发挥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本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领域抗血小板治疗的40余年历史进行回顾,梳理不同阶段抗血小板治疗理念的变迁,并对抗血小板治疗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3年08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3.1000148
    浏览量: 2511次
  • 2022年中国心血管领域主要临床研究回顾

    作者: 刘耀琨、郑博、霍勇
    内容简介: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研究成果不断登顶国际学术舞台,过去一年,多项来自我国的原创性临床研究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收获了全球医学同行的关注和认可。既往的4年中,本刊持续邀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团队对过去一年我国心血管临床研究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今年也如期迎来该系列文章又一新作《2022年中国心血管领域主要临床研究回顾》,希望能帮助研究者互相了解研究进展,为未来研究设计提供参考。 本文筛选出较为重要且对临床诊疗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的14篇论著,分别聚焦冠心病介入技术、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评估、抗栓治疗策略及并发症诊疗、高血压、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心肌病等几大热门领域。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国研究者们成果丰硕,覆盖了流行病学、膳食营养、血压防治、原发新型药物、手术技术,以及治疗策略探索与创新等广泛领域,临床研究思路新颖、方案设计合理、人群具有代表性、结果说服力较强,这也是被国际权威专家学者认同的主要原因。希望未来我国能有更多的研究成果登上国际舞台,造福更多患者,期待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早日出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3年08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3.1000147
    浏览量: 2055次
  • 肠道菌群的改变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 刘演龙、常开丽、张灿、戴海龙
    内容简介: 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在宿主的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核心因素,其中肠道菌群更是与一些疾病息息相关。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够调节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除了细菌来源的代谢物有作为调节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能力,细菌细胞壁的成分也可以被宿主的先天免疫系统识别,从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文对近期多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梳理,就肠道菌群与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然而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肠道菌群调节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途径,靶向调节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潜力,未来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3年08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3.1000146
    浏览量: 1839次
  • 国内外内脏脂肪指数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 陈奕钿、李泽亚、胡莹、黄榕翀
    内容简介: 冠心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而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又称为腹型肥胖)所致的内脏脂肪堆积及功能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寻找合适的方法评估内脏脂肪分布及功能代谢情况,对冠心病早期预防、治疗及随访至关重要。 在现有的较多种腹型肥胖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中,内脏脂肪指数(VAI)及其优化的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VAI)被认为是反应内脏脂肪堆积与功能代谢的良好指标,在心血管领域受到关注。目前研究认为其与冠心病高危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及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良心血管预后等密切相关,本文从以上几方面对VAI及CVAI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出详细的归纳总结,以期为未来更多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预防冠心病以及早期危险分层提供更多经济可行的方法。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3年04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3.1000140
    浏览量: 2664次
  • 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夹层基因诊治研究进展

    作者: 滕振青、侣慧、钟静、王琪、马翔
    内容简介: 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由于起病急、主动脉血管破裂风险高、致死率高,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焦点。目前,研究者们仍难以从时间点角度预测该疾病发生和发展进程,因此,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瘤的早期筛查、基因诊断和控制疾病进展已成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尽管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瘤的致病基因诊疗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基因治疗技术也在快速研发中,但从基础实验探究转化为成熟的临床诊疗方法,未来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探索与实践。本文总结了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夹层基因诊治的研究进展,从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瘤的分类、基因诊疗现状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归纳,以期为未来更精确的基因诊断、疾病预防和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3年02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3.1000138
    浏览量: 2464次
  • 如何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优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作者: 陈涛、于波
    内容简介: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因其分辨率高,能够清楚观察到组织内部细微结构,结果与病理检查高度一致,在医学界被称为“光学活检”。近十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OCT技术先后经历了多次更新和升级,其成像速度越来越快,且具有高分辨率、高清成像质量,同时整合了基于导丝的血流储备分数功能,兼备形态学和功能学评估功能,使OCT的应用指征进一步拓展并在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应用迅速推广。本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OCT的操作要点、如何全程优化冠脉介入治疗、新型智能分析软件的功能和临床证据。 随着OCT成像器械和技术的不断研发创新与进展、临床研究证据越来越充足,以及介入医师利用OCT指导PCI理念日益深入,OCT将在未来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使更多冠心病患者获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3年01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2.1000137
    浏览量: 2423次
  • 1234567891011 共 66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