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慢性收缩功能降低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合理性与规范化

    作者: 郑旭辉、李新立
    内容简介: 药物治疗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手段,其规范化使用可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近年来,国内外先后开展了多项药物临床试验,为心力衰竭额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芪苈强心胶囊、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等。随着对疾病认知的深入,临床上可使用的药物及指南也在不断更新,然而这些证据的更新目前尚未纳入我国的心力衰竭治疗指南。鉴于此,本文结合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2019 年ESC/HFA及2021年ACC专家共识,就相关研究结果及循证医学证据进行阐述,并讨论目前药物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规范应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年09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1.1000083
    浏览量: 2349次
  • 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的争议与进展

    作者: 龙愉良、潘文志、周达新
    内容简介: 二尖瓣反流是发病率最高的心脏瓣膜病,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上升。近年来多种新型介入技术的出现,使得很多原本没有治疗机会的二尖瓣反流患者得到获益,特别是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已成为心脏介入治疗领域最受关注的热点。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并剖析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的新观点,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能否从介入治疗中获益、哪些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可以从介入治疗中获益、如何确定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最佳介入治疗方案进行阐述,并对未来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进行展望。 目前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还存在争议,未来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纵然长路漫漫,但我们至少通过目前的争议和挑战明确了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未来前进道路,这将极大地加速我们探索的步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年02月 DOI:10.3760/cma.j.issn.2096-1588.2021.1000073
    浏览量: 2752次
  • 急性肺栓塞的救治——拓宽治疗手段、推广团队救治势在必行

    作者: 王晓、聂绍平
    内容简介: 急性肺栓塞是引起心血管死亡的第3大原因,但全球公众认知度较低。近50年来,急性肺栓塞的诊疗模式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即使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肺栓塞,大多数患者仅接受抗凝治疗,而接受溶栓或高级别治疗的比例极低。鉴于此,本文结合作者团队救治的经验,从肺栓塞疾病认知率、简化筛查流程、更新治疗理念、开展多学科救治团队建设等方面发表了观点。 在我国,肺栓塞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难点,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心的肺栓塞救治仍为单一学科“串联”模式,很多患者并未得到最佳治疗,未来亟需进一步在全国推广肺栓塞团队救治理念。相信随着更多的医院、更多的科室主动参与到PERT(肺栓塞救治团队)、PERT联盟的建设及日常活动,必将改善急性肺栓塞的救治效率、水平和效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年02月 DOI:10.3760/cma.j.issn.2096-1588.2021.10000072
    浏览量: 3395次
  • 心房颤动“一站式”杂交手术:前景与抉择

    作者: 李毅刚、龚畅祺
    内容简介: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杂交手术是对房颤节律控制和卒中预防的联合干预措施,自诞生以来,已有一系列研究证实了其可行性与安全性,但在临床上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抉择。其中,患者的选择与获益是关键,而手术方式、术后抗栓治疗方案等问题仍需要诸多策略性探讨,其远期安全性与疗效以及消融与封堵的长期影响也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0年10月 DOI:10.3760/cma.j.issn.2096-1588.2020.1000059
    浏览量: 2044次
  • 左主干病变:介入抑或开胸的地盘纷争

    作者: 王卓群、于向东、茹文鑫、李永乐、周欣、杨清
    内容简介: 本文在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策略的初步探索、PCI用于左主干病变的早期证据、新时代背景下PCI和CABG的对决、新证据引起的新争议及目前临床证据的缺陷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基于目前的证据和指南提出了制订左主干血运重建策略的建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0年06月 DOI:10.3760/cma.j.issn.2096-1588.2020.10000040
    浏览量: 2490次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是否过时?

    作者: 何冀芳、王乐丰
    内容简介: 近10年来,STEMI患者急诊PCI对于血栓抽吸治疗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2008年ACC/AHA/ESC的STEMI治疗指南中,均将血栓抽吸导管应用的推荐级别定为Ⅱa,B级。然而,2012年起,随着新的研究结果的不断发布,2015年ACC/AHA/SCAI的STEMI治疗指南将常规血栓抽吸治疗降级为Ⅲ,A级。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是否过时?本文对传统手动血栓抽吸的优缺点、传统血栓抽吸理论对于手动抽吸导管设计和操作的影响、目前血栓抽吸的适应证和存在的局限性、是否需要在目前共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适应证、“急诊无植入”时代对于抽吸的把握和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建议冠状动脉血栓疏松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适合使用手动抽吸导管进行血栓抽吸,而机化程度高、抽吸困难的血栓在反复抽吸过程中血栓碎屑容易从抽吸系统中脱落到升主动脉,这可能是脑梗死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建议临床工作中增加抽吸难易程度的辅助标准,并建立新的血栓处理流程,可能减少栓塞事件发生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0年05月 DOI:10.3760/cma.j.issn.2096-1588.2020.1000039
    浏览量: 2562次
  • 123 共 18 条记录